8月25日-29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山东省政府主办的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举行。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胡和平,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饶权,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白玉刚,山东省济南市政府党组书记、市长于海田等出席了活动。
本届博览会以“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为主题,在策展设计上,以“天、地、人、和”为脉络,设有“新时代新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非遗保护成果展、“欣欣向荣”大运河沿线非遗展、“美好生活”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展、“茶和天下”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展等4个版块,共有全国各地332名非遗传承人、284个非遗项目参展参演。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非遗保护成果展”板块,全面展示了我国非遗保护的丰硕成果和丰富的传承实践,充分体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非遗保护工作的关心关怀,新时代我国非遗保护工作进入了系统性保护的新阶段。“大运河沿线非遗展”板块,大运河作为“流动的文化”,既是时间上的奔流,也是地理空间上的连通,展示了非遗在沟通南北、连接东西,促进交流交往交融方面的特色非遗项目和保护传承实践,体现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展”板块,集中展示了广大非遗传承人在带动村民居家就业、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方面的探索实践和成果。“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展”板块,以“和”为核心,从茶路、制茶、传承3个方面展示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与传播,展示了茶文化在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心灵修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相处的思想理念。
太极拳、光山花鼓戏、仰韶彩陶制作工艺、汝瓷烧制技艺、钧瓷烧制技艺、唐三彩烧制技艺、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等16个河南非遗项目及4个非遗美食企业亮相博览会,以展示、展演方式呈现了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生动诠释了“天、地、人、和”的展览理念。
天时:牢记总书记嘱托 传统戏剧焕发时代光彩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光山考察调研时,张秀芳和丈夫方应亮表演了一段新编花鼓戏,赢得热烈掌声。总书记鼓励他们,要把花鼓戏好好传承下去。
中国非遗博览会现场,参会领导、嘉宾驻足观看国家级项目非遗传承人张秀芳和方应亮带来的光山花鼓戏表演。婉转明亮的曲调,欢快活动的表情动作,赢来阵阵掌声。
光山花鼓戏起源于清代,是由豫南民间小调、山歌、歌舞、小戏融合楚剧、黄梅戏的唱腔,同时吸收汉剧、曲剧的艺术特点,而逐渐形成的一个剧种,唱腔丰富多彩,乡土气息浓郁,风格独特,别具一格。
如今,光山全县约有近千名花鼓戏演员,其中国家级传承人一名,省级传承人一名,市级传承人十一名,县级传承人五百多名。光山花鼓戏这一延续两百多年的古老戏种,在传承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地理:陶瓷发展与中华文明史
陶瓷,代表着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中国陶瓷植根于河南、发展于河南,兴盛于河南。千万年来,中原大地不息的窑火荟萃成中国陶瓷史上最耀眼的星斗。
距今一万余年李家沟文化发现的夹砂红陶、距今五千年至七千年仰韶文化发现的花瓣纹彩陶,以及奠定“南青北白”中国陶瓷釉色格局的巩县窑白瓷器、蜚声海内外的唐三彩与唐青花、雨过天青的北宋汝官瓷、出窑万彩的钧瓷等,共同构成了我国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赓续传承的重要实证。
在“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展区,历史底蕴厚重、凝结东方审美的黑陶、仰韶彩陶、唐三彩、鲁山窑、汝瓷、钧瓷、登封窑、当阳峪绞胎瓷、澄泥砚、浚县泥咕咕烧制技艺在展厅一一亮相,诉说着陶瓷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现着中华文明史的悠久浩荡,不断引得游客驻足观赏,拍照,打卡。
人力:太极拳天人合一 从中国走向世界
2020年12月17日,我国申报的“太极拳”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26日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胡和平为“太极拳”、“送王船”等项目颁发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证书,并到“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展区观摩了太极拳展演。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姜继鼎代表河南省上台领取了“太极拳”证书。
据悉,太极拳是基于阴阳循环、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养生观念,以中正圆活为运动特征的传统体育实践。该遗产项目自17世纪中叶在河南省温县陈家沟村形成以来,世代传承,在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出以其他姓氏或姓名命名的多个流派。
太极拳蕴含“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阴阳辩证的整体思维、和而不同的文化追求、推己及人的处世智慧、天下为公的使命责任、修身养性的养生观念,丰富着人们对宇宙、自然和人体运行规律的认知,不仅彰显着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同时也以身体实践的跨文化传播优势,搭建了世界人们民心相通的桥梁,为追求健康的世界各国人民消解了沟通障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独特的中国智慧。
茶和天下:信阳毛尖及河南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源于中国,传于世界,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组成部分,体现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健康追求,也展现了“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东方哲学智慧和世界观。
在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展台,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肖珺景一家三代人的传承故事,吸引了一大批游客的驻足聆听。
据悉,信阳种茶始于东周、名于唐、兴于宋、盛于清、发展于现代,唐宋时,信阳隶属经济发达的淮南道,北有政治经济中心洛阳、开封,南拥大运河、淮河、长江漕运之便利,茶叶生产与茶文化达到鼎盛时期。明清之际,万里茶道的南路(陆路)便是从信阳出发,经桐柏、唐河、青台到赊店,再向北,徐徐展开一条贯通中俄的万里茶道。
信阳毛尖作为河南茶文化的代表,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也是河南省著名特产之一,被誉为“绿茶之王”。其主要产地在信阳市浉河区(原信阳市)、平桥区(原信阳县)和罗山县。在唐代茶圣陆羽撰写的《茶经》里,把作为贡品的信阳茶列为国之名茶,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也盛赞“淮南茶,信阳第一”。1915年,信阳毛尖茶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1990年信阳毛尖品牌参加国家评比,取得绿茶综合品质第一名。
据了解,本届博览会活动内容丰富,除了开幕式,还举办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保护工作座谈会、构建中国特色非遗理论与实践研究体系高端论坛、非遗策展论坛暨传播案例分享会、曲山艺海合作联盟交流座谈会等活动,以及“中国味道”大运河沿线非遗美食节、齐鲁美食节、曲山艺海合作联盟演出、“华服之美”非遗服饰秀等分会场活动,同时开设线上直播专场。博览会将持续至8月29日。
老家旅游
视频河南
今日河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