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旗渠纪念馆“献身人员”的山碑上,吴祖太的名字镌刻在第一排第一位。
红旗渠双龙洞是吴祖太牺牲的地方,当地人在洞前立起雕像纪念他。图为吴祖钊久久伫立在雕像前。本文图片均为徐磊拍摄
就是这张内部发行的小报,让徐永立“发现”了吴祖太。
徐永立和吴祖钊的寻访之旅有不少“独家发现”,找到了吴祖太和妻子薄慧贞唯一存世的全身照。图为照片被放大后展示在吴祖太纪念馆。
吴祖太纪念馆吸引近十万人次群众参观、瞻仰,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基地”。图为徐永立(右四)在向前来参观的小学生讲述吴祖太的故事。
徐永立和吴祖钊前往林州、开封、山西等地上百次,访问2000余人次,涉及关键人物近百人。图为吴祖钊(左一)采访红旗渠建设者。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记者 李虎成 赵同增 本报通讯员 贺洪强
清明节临近,在原阳县原兴街道白庙村,吴祖太纪念馆的外联电话“忙爆”了——已有200多个单位和个人先后提出参观瞻仰预约,届时前来聆听吴祖太事迹,在吴祖太陵园祭扫,向他致以深深的缅怀和敬仰之情。
吴祖太是谁?
他是“人工天河”红旗渠的设计者,为修建红旗渠牺牲的第一人,也是唯一的外乡人。他牺牲后的近63年中,林州人民感激他、怀念他,在红旗渠纪念馆“献身人员”的山碑上,把他的名字镌刻在第一排第一位。
一张多年前的“小报”,揭开尘封历史
吴祖太在林州家喻户晓,但在老家原阳一度有点“落寞”——吴祖太求学在郑州、开封,工作在安阳林州,牺牲在山西省平顺县,虽葬在家乡却早已无直系亲属。随着时间的推移,吴祖太的名字和事迹正逐渐淡出原阳人的视野。
多亏了“老家人”徐永立和吴祖钊。正是他俩历时7年多、行程数万里,跨越时间、空间,把吴祖太“接回”原阳,让红旗渠精神在这里发出新枝。
时光回溯到2014年,原阳县委宣传部牵头筹备“走南闯北原阳人”大型活动,拟集中宣传报道一批在各行各业出色出彩的“原阳老乡”。当时59岁的徐永立,已在宣传部工作二十多年,马上就要光荣退休。他主动揽下查阅资料、电话采访等工作。
谁知,这一下子竟然揽出了“重大发现”——徐永立在1960年4月28日出版的《原阳报》上,“发现”了老乡吴祖太。
《原阳报》是一份内部发行的“小报”,早已停刊,在宣传部留存的这份老报纸上,不仅有当时林县县委对吴祖太的追悼词、社会各界追悼吴祖太的报道,还有一篇时任林县水土保持局副局长靳林年撰写的长篇人物通讯《山区建设的坚强战士——吴祖太》。
徐永立流着泪看完报纸,立即去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想查找吴祖太的更多信息,翻来翻去,却只找到两三百字的简单介绍。徐永立又跑到其出生地白庙村走访,发现该村叫“吴祖×”的村民有几十人,但知道“吴祖太”这个名字的却寥寥无几。这让徐永立心里很不是滋味:“原阳不该忘记吴祖太。”
退休干部“搭班”普通农民,踏上漫漫寻访路
徐永立白庙村之行的最大收获,是结识了吴祖太的族弟吴祖钊。
吴祖钊当时48岁,从小听长辈讲过吴祖太的故事,对这位比他年长33岁的族兄充满了好奇和敬仰之情。可惜的是,长辈们和吴祖太交集也不多,再加上时间过于久远,留下的印象越来越模糊。
徐永立退休后,找到吴祖钊。几次深谈后,二人很快达成共识,决定从吴祖太的出生地白庙村出发,前往他的求学地、工作地和牺牲地,探访曾经和他打过交道的群众,收集和他有关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物件。
说走就走,这个退休干部和普通农民结成的“二人组”,循着吴祖太的足迹,踏上了寻访之旅。
旅程并非坦途,一路充满坎坷曲折。上路伊始,摆在二人面前的就有“三难”。
行路难。行到太行深处,导航经常“失灵”,不熟悉路况的“二人组”常常把车开到绝路,还要跋山涉水,中间出现过好几次险情。
交流难。第一次听林州方言,两人直感叹外语恐怕都没这么难懂。有些年龄大的受访者说到吴祖太,难免情绪激动、语速加快,“二人组”经常听得一头雾水。
经济难。吴祖钊在村里开了一个作坊式的小企业,经营状况并不景气,徐永立每个月只有3000多元退休金。哪怕“二人组”精打细算、处处节俭,在支出方面仍“压力山大”。
“让我俩咬牙坚持下来的,除了内心的责任和使命,还有社会各界的鼓励和支持。”吴祖钊说,原阳县委、县政府对他俩的工作持续关心关注,总在最关键的时候给予支持;素不相识的红旗渠特等劳模张买江,不仅热情接受采访,还主动当“向导”领他们去拜访其他红旗渠建设者;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王家庄村不仅立碑纪念吴祖太,村里的干部群众更是把吴祖太的“老家人”当成亲人盛情相待……
“二人组”把大家的支持化作强大动力,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如今,二人堪称林州市的“活地图”,张口就来的林州方言更是可以“以假乱真”。
和时间展开“赛跑”,抢回宝贵史料
“实际上‘三难’不算啥,最难的是‘时间’。”徐永立说,半个多世纪过去,修建红旗渠的当事人、见证人逐渐“凋零”,这都是越来越稀缺的“宝贵资源”。要挖掘、收集吴祖太第一手史料,就得和时间激烈“赛跑”。
然而,他们经常“输”。
王文全是红旗渠指挥部第一任办公室主任,和吴祖太吃住在一起,关系最为要好。“二人组”两次采访王文全,次次都收获颇丰,但当他们着手第三次采访时,却得到了老人去世的消息。
林州收藏家杨来福,收藏了不少与吴祖太相关的实物和史料。“二人组”辗转联系上在郑州住院的老人,准备等他身体好转就去探望。老人对吴祖太“老家人”信任有加,一再表示愿意无偿捐献部分藏品。但令人遗憾的是,还未等到正式谋面,杨来福就溘然长逝……
但更多时候,他们“跑赢”了。2014年至2021年,7年多时间,俩人前往林州、开封、山西等地上百次,访问2000余人次,涉及关键人物近百人,收集了大量的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其中不少都是“独家发现”。
吴祖太与妻子薄慧贞相识相恋,“媒人”是薄慧贞的哥哥薄慧善。如今,薄慧善老人已经90多岁,一般不见外客,但对吴祖太的“老家人”却格外热情。在老人那里,他们不仅详细了解到吴祖太夫妻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还找到了他们唯一存世的全身照。
吴祖太牺牲后,媒体报道他“被追认为共产党员”。徐永立和吴祖钊三访林州市档案馆,意外发现“中共林县县委组织部”批准吴祖太同志成为中共正式党员的信函,落款日期“60.3.28”,正是吴祖太牺牲的那一天。
他们还发现一份《漳河沿途各地高程示意图》,图上清晰标注着“一九五四年十月廿三号随同中央水利部杨工程师、李德绍同志和专署水利科吴祖太同志与咱县栗科长,前往勘察漳河,初测各地高程示意图”,由此找到了“引漳入林”的开端,确定了吴祖太最初参与红旗渠勘察设计的具体时间。
他们还找到了吴祖太的毕业证、工作证、会员证等证件的原件。“这些发现并不惊天动地,但都十分珍贵,互相印证还原了一个‘立体’的吴祖太。”徐永立说。
从太行山到黄河滩,吴祖太被人民永记心间
2021年3月28日,在吴祖太牺牲61周年之际,原阳县委、县政府拨出专款把吴祖太烈士墓修缮一新,还以徐永立、吴祖钊多年的寻访所得为主,在白庙村建起纪念馆,馆内分10个篇章详细还原了吴祖太的生平。
同年,原阳县委专门下发通知,号召全县干部群众学习吴祖太,并把他的故事编进中小学思政课堂。
两年来,吴祖太纪念馆被安阳学院、郑州轻工业大学等十多家单位和部门挂牌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基地”,接待了300多家单位、近十万人次来访,成了弘扬红旗渠精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精神地标”。
原阳县委书记刘兵说,吴祖太是红旗渠英雄,也是原阳英雄。他的事迹和精神必将成为原阳的“精神宝藏”和“发展动力”。
县长郭新杰说,吴祖太没有子女,但他的“子女”遍布黄河滩。原阳人将继承弘扬吴祖太的精神,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
重走“红旗路”,遍访修渠人。徐永立和吴祖钊并没有停下对吴祖太寻访的脚步,他们创建了由近百位志愿者参加的吴祖太研究筹委会,不断推出系列研究成果,目前正在致力把吴祖太事迹搬上戏剧舞台、电影银幕,让吴祖太精神成为更多人的信仰,让吴祖太成为更多青少年的“偶像”。
“叮铃铃”,电话预约的铃声再次响起,年近七旬的徐永立忙不迭地进行情况登记、时间安排,整个过程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徐永立说,欢迎越来越多的人来参观,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吴祖太身上的红旗渠精神,并将之转化成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懈动力。
老家旅游
视频河南
今日河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