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河报·大河财立方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麦子的身影多次出现。去年,河南夏收小麦总产达760.56亿斤,稳居全国首位;今年,河南夏收已近尾声,又是一个丰收年。
丰收的背后,良种是关键密码。从改革开放至今,河南小麦育种事业亦如遍地金黄的麦穗,在孕育中迭代,在迭代中收获。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种业振兴的大背景下,在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的引领下,河南小麦领域科技工作者正在迎接新的时代命题。连日来,记者循着麦香多方走访,听数名资深农业专家,讲述河南小麦育种的“前世今生”。
风吹麦浪,是河南人写在大地上的史诗
《一句顶一万句》中写道:老孙捅开火炉,洗洗手,做了两碗羊肉烩面。杨百顺一海碗烩面吃下去,吃得满头大汗。几十年后,杨百顺还记着这碗烩面。
《新兵连》中写道:到新兵连第一顿饭,吃羊排骨。这一连兵全是从河南延津拉来的,农村人,肚里不存啥油水。十六、八岁的孩子,在家里还是睡打麦场的年龄。
这两部小说的作者,都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震云。1978年,刘震云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此后,他的家乡新乡市延津县作为一个地名,屡屡出现在各种小说中。
现实中的延津与小麦有着别样缘分。在中国小麦江湖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中国小麦看河南,河南小麦看新乡,新乡小麦看延津。”经历了几千年黄河农耕文明的影响,延津留下不少运粮、屯粮遗址。如今,延津小麦在小麦经济发展上创造出多项全国第一,被誉为“中国第一麦”。
除了新乡,周口、南阳、商丘、驻马店、焦作……分布在全省各地的小麦重镇,撑起了河南小麦稳产的基本盘;兼有南北之长的气候风貌,是小麦在中原大地上茁壮生长的底气和依仗。
风吹麦浪,是河南人写在中原大地上的史诗。
一年书一次,周而复始。
百花齐放,回望小麦育种峥嵘岁月
与刘震云同一年参加高考的,还有1958年出生的茹振钢。
“以前只知道粮食重要,能让家里人、村里人、所有人都吃上白馒头、白面条,那是多幸福的事情啊。”河南科技学院小麦研究中心、河南省杂交小麦工程技术中心教授茹振钢回忆起求学初期的情形,感慨良多。考上大学后,他开始跟着老师搞小麦科研,从兴趣到责任,从此走上了小麦育种之路。
小小一粒种子,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事关农民增产增收,事关百姓生活品质提升。
上世纪70年代,小麦育种专家郑天存在周口搞起小麦育种,开启属于他的“周麦时代”。其中,综合运用多项技术,创制出性状优良的小麦新种质“周8425B”。此后,多省份百余家育种单位以“周8425B”作骨干亲本进行小麦培育工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许为钢从事小麦育种工作以来,育成审定小麦品种十多个。其中,“郑麦9023”解决了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广泛适应性问题;“郑麦7698”带动我国优质强筋小麦品种产量水平迈上亩产700公斤的台阶。
“郑麦”系列,能者辈出。
“在优质的前提下实现高产,在高产的基础上实现优质。”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雷振生告诉记者,他带领的团队于1985年创建,培育出多个高产优质小麦品种。其中,“郑麦379”为高产优质面包面条兼用型强筋小麦品种,年应用面积超1000万亩,已连续四年成为河南省种植面积第一的优质品种。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茹振钢在小麦品种创新方面也交出了硕果满满的“成绩单”:培育并推广了“百农62”“百农64”“矮抗58”等10多个小麦新品种。其中,“矮抗58”荣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截止到2021年,该品种累计种植面积3亿多亩。
除了“郑麦”“百农”系列,河南优质小麦品种还有周口市研发的“周麦”系列、新乡市研发的“新麦”系列、河南农业大学研发的“豫农”系列以及“洛麦”系列、“漯麦”系列、“开麦”系列等。
“C位出道”,乘风破浪的小麦家族
一个优良的小麦品种被选育出来,能够拥有自己的名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近日,站在荥阳市一处区域试验田内,麦浪翻滚,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专家王晨阳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小麦品种被选育出来的全过程。
“进入区试(注:区域试验)之前,先要经过品种比较试验,类似综艺节目中的海选,大约需要2年时间。”王晨阳介绍,“通过海选后,可进入区域试验阶段,一般经过2个试验年度;之后再经过1年的生产试验,就可以进入品种审定阶段”。对小麦不断选择的“导师团”,是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能否进入下一试验阶段,有一套严格的标准,比如看产量、看抗病性、看抗倒伏能力、看品质等。完成所有试验程序,通过审查、公示、定名,一个小麦品种才算真正拥有“身份证”,可“C位出道”了。
“我省小麦、玉米、花生育种水平均居全国领先地位,据农业农村部2020年统计,全国小麦推广面积前10位品种河南占4个。”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河南农业大学种业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殷贵鸿介绍,“十三五”以来,截至去年年底,河南省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721个,其中小麦品种324个;国家审定品种中河南选育单位选育品种共580个,其中小麦品种152个。
国人粮仓,麦浪香里说丰年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小麦种子,是丰收的关键密码。
今年2月22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其中明确:“坚持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其中,河南责任重大。
去年,河南夏收小麦总产达760.56亿斤,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28.3%,小麦播种面积、单产、总产量均稳居全国首位。
今年,我省夏收已近尾声。在去年麦播开局困难的情况下,各地频频传来丰收的捷报。河南小麦,又迎一个丰收年。
“河南小麦平均亩产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0多斤提高到现在的800多斤,2021年平均产量更是达到了近900斤,平均亩产提高幅度10倍,其中饱含着几代育种人的努力和汗水。”雷振生表示,增产要素有生产条件改善、生产资料投入、栽培技术提高等多方面原因,但良种起到的增产作用达到45%以上。
记者从河南省统计局获悉,改革开放后,河南小麦产量稳定增长。其中,1978年总产868.18万吨,1981年首次迈上1000万吨大关,为1083.5万吨;1996年首次迈上2000万吨大关,为2026.76万吨;2008年首次迈上3000万吨大关,3036.20万吨。到了2020年,河南小麦总产已达到3753.13万吨。
河南目前主要种植的小麦有哪些品种?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省小麦品种大致经历了9次更新换代,每一次的更新换代意味着产量上了一个新台阶。目前正在进入第10次的品种更替。”王晨阳介绍。
河南省杂交小麦工程技术中心教授茹振钢(右一)在小麦试验田里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良种良法,讲好一段麦子和大地的故事
提高小麦产量,除了要有良种,还要有良法。
作为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河南省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郭天财从事小麦高产栽培研究40多年,一把小铲子、一个钢卷尺,他总是随身携带;一缕白发、一点泥土,是他独特的“徽章”。
上世纪80年代初,我省小麦育种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期,郭天财接任河南省小麦高(产)稳(产)优(质)低(成本)研究推广协作组组长,将小麦高产作为重要研究方向。
随后,郭天财领导团队成员常年蹲在田间地头,潜心观察高产小麦生长发育规律和产量形成特点,系统研究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并在全省不同生态类型麦区进行示范推广。
近几年我省连创的亩产超850公斤和今年首创的亩产超900公斤高产典型,都采用了他研发的高产栽培技术,并得到他的精心指导。
“育种家是培育品种的,我们的工作就是针对众多品种,开展配套栽培技术和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王晨阳说,包括品种筛选鉴定、合理布局利用、良种良法配套、丰产优质高效栽培管理技术等。总之,通过科学的手段,因地制宜,趋利避害,把良种的潜在遗传优势最大限度发挥出来,讲好一段小麦与大地的故事。
种业产业,河南如何“破局”?
河南是小麦的制种大省。2021年,河南小麦制种面积430万亩,供种能力18亿公斤,约占全国38%,除满足本省用种外,有6亿公斤销往安徽、江苏、湖北等周边省份。
不过,庞大的小麦制种量,并没能完全支撑起河南的种业产业。从2022年Wind发布的中国种子产业上市公司区域热力图显示,山东、江苏、安徽、甘肃、湖南等省份均上榜,但河南目前还没有一家种业上市公司。
这一定程度上与农业特别是种业公司上市较难有关,而小麦种业更是有自己的特殊性。
“杂交玉米、杂交水稻特殊的制种方式,让种业公司更容易控制种源,种子价格较高,小麦种子利润方面则要逊色很多。”河南一家拟上市种业企业负责人说。
而面对农产品需求转型升级,农民对优质种子需求上升,河南小麦种业企业,也在积极培育高附加值新品种。
其中,面对消费端对强筋小麦的需求,河南丰德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内著名小麦育种家郑天存带动下,选育了多个强筋、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形成了“丰德存麦”系列小麦品种。其中“丰德存麦16号”具有大穗、大颗粒、丰产、稳定性佳等特点,该品种在黄淮海平原栽种后,平均亩产已经突破500公斤,成为强筋小麦主力栽种品种之一。
河南黄泛区地神种业有限公司则选育出酿酒专用小麦“泛麦8号”,是目前酿酒、制曲的最佳品种。
杂交小麦,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
小麦育种虽然取得丰硕成果,但瓶颈也随之到来。
突破小麦育种瓶颈,杂交小麦成为一种可能。
2017年,国家杂交小麦项目基地落户邓州,这是邓州市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合作,建成的全国首个国家级杂交小麦“育、繁、推”一体化示范基地,向杂交小麦研究这个世界性难题发起挑战。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杂交小麦项目首席科学家、邓州国家杂交小麦项目产业化基地负责人赵昌平说,大量的研究表明,小麦杂交育种比纯系育种可增产30%左右,但小麦杂交育种实现量产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当前,小麦是全球唯一没有成功实现杂交优势大面积利用的主要粮食作物。
在距邓州400多公里的新乡,一路向北,气候、地貌对于小麦生长的影响有着相应变化,茹振钢团队同样在啃杂交小麦这块“硬骨头”。“袁隆平院士攻克了杂交水稻的难关,我们能不能在杂交小麦的研究上下下功夫?”早在上世纪90年代,茹振钢就动起这个念头。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98年小麦扬花的季节,在太行山下辉县的试验田里,茹振钢偶然发现五六株小麦明显异常,是他苦苦寻找的杂交小麦不育系。收获的5粒种子拉开了持续至今的关于杂交小麦的研究。“头几年很多人劝我,这个难题全世界都无法攻克,你别浪费时间了。我白天晚上看着这些种子,无数次想把它扔掉!”茹振钢笑着说,但是,种子标本可以扔掉,这个难题能扔掉吗?最终,他还是坚持了下来,至今已硕果累累。
“传统的小麦育种就像从汽车到高铁,速度不断提升,但依然是地上跑的,杂交小麦育种如果成功了,就能变成‘飞行器’。”茹振钢这样打比方,目前,他带领研究团队已经在杂交小麦领域取得了不少突破性进展。“如何让杂交制种产量更高、成本更低,我们已经看到了研究胜利的曙光。”
近年来,在团队的不断努力下,邓州国家杂交小麦项目产业化基地选育成功增产10%以上的杂交小麦新组合32份,其中16份组合参加国家和省市级区域试验,2022年“京麦188”“京麦12”等耐盐碱小麦品种,首次通过国家审定,其制种产量达350公斤/亩,在北部冬麦区亩产已突破700公斤。
时代命题,河南将打造千亿级种业和粮食产业集群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
今年4月份,总规划面积为1476平方千米的“中原农谷”的建设方案正式印发。方案明确,到2035年,我省打造千亿级种业和粮食产业集群。
河南省农科院副院长卫文星告诉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是全国唯一一家种业领域的产业创新中心,2019年4月正式启动建设后,一直高强度推进各项建设工作,目前,4150亩田间试验区已投入使用,350亩科研设施区今年竣工并投入使用。“下一步,河南省农科院将巩固发挥河南省在小麦、玉米、花生、芝麻等领域优势,整合集聚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等科技资源,打造具备国际一流水平的种业创新平台。”
近年来,河南也积极围绕种业企业“强优势、补短板、破难题”。为提升河南种业企业规模优势,河南拟推动优势企业成立省种业集团。此外,河南也在积极推进种业企业上市,借力资本市场为种业企业寻求发展机遇。目前已经有两家种业企业在进行上市辅导。
“面”向未来,小麦科技工作者的心头大事
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河南省从事小麦科研的专家们,很多都走过了30年、40年甚至更长的时光。
郭天财表示,下一步,要充分发挥我省农业和种业创新优势,在更高水平上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我坚信,中国人一定能端牢‘中国饭碗’,中国人饭碗里一定会更多装中国粮,中国粮一定会更多用中国种,中国种业一定会用上更多更好的‘中国芯’‘河南芯’。”
许为钢表示,河南种业要在基础前沿研究方面“发力”。“通过建设一流创新平台,吸引集聚全国乃至世界的一流人才,做到优势力量叠加放大。”
“河南要加强小麦优异新种质的创制,掌握更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种质资源。”殷贵鸿说。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中国人必须牢牢掌握住小麦的话语权。”茹振钢介绍,科学研究就是要推广一批、储备一批、研发一批、设想一批。根据目前的研究,小麦产量的“天花板”是2800斤/亩,根据河南黄淮平原的土壤、气候条件,近期1800斤/亩的目标基本实现;中期2000斤/亩的目标正在努力。“到小麦亩产过吨的那一天,一定要到地头和农民痛痛快快地喝一场庆功酒!”
老家旅游
视频河南
今日河南
猜你喜欢